當前位置:首頁>新聞動態>行業動態
1 從傳統水鄉到未來生活
提到水鄉,我們腦海中會自然浮現出白墻灰瓦、小橋流水的空間意象和詩意的生活方式。傳統水鄉不僅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體現,更承載了城市人心中的一抹鄉愁。近年來,隨著新發展理念的踐行、新經濟模式的推進和新技術手段的支撐,很多傳統水鄉紛紛實現華麗轉身,形成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文化與科技交相輝映的“新水鄉”發展模式。然而,在更多的一般水鄉地區,它們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如下問題和挑戰:一是雖然水鄉擁有諸多優質的生態文化資源,但往往缺乏魅力彰顯的空間;二是水鄉活力缺失,傳統產業凋敝和人口流失問題嚴峻;三是設施供應不足、品質偏低,鄉村空間治理困難等等。
近年來,國家在鄉村振興方面高度重視,一些省份也陸續出臺了扶持政策,傳統水鄉的發展也面臨新的政策機遇,目前已形成了以鄉村景觀帶動鄉村旅游、以鄉村產業帶動創新就業、以鄉村基建帶動宜居共富等發展路徑。近幾年項目組團隊陸續參加了三個水鄉地區的設計項目,包括太湖水鄉(蘇州七都鎮)、衢江水鄉(衢州航埠鎮)和洞庭水鄉(益陽長春鎮)。下面結合項目實踐探討應用城市設計方法,實現從傳統水鄉到未來生活的治理路徑。
2 從場地、場所到場景營造
場地、場所、場景可謂是水鄉設計思路演進的三個版本。
在場地層面的1.0版本,主要關注水鄉自身資源破壞的問題,提出以本底修復為主的設計思路。在水鄉地區最有特色的水資源,恰恰是近幾十年發展過程中最被忽視的要素。圖1是1985年到2021年某水鄉地區的水域衛星影像情況,可見不僅水域面積逐年縮減,建設開發也逐漸迫近湖岸線,生態景觀環境逐漸惡化。
圖1
水鄉特色的文化資源也常處于衰敗之中。圖2是浙江的某水鄉村莊,雖然是歷史悠久的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但村莊整體風貌仍存在衰敗雜亂問題。其中建筑風格最具有歷史特色的建筑,也恰恰是建筑質量最差的建筑,難以體現浙西水鄉的文化底蘊。
圖2
因此,在場地認知方面,重點需要通過梳理水脈絡,留住水鄉的特色基因。但如果僅局限在對資源本底的修復,而不進行活化利用,又會使生態文化資源成為一種虛假的盆景式景觀。
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形成場所層面的2.0版本,即關注水鄉活力缺失問題,形成以空間整治和產業引入為主的設計思路。水鄉地區的傳統產業普遍因為附加值較低或政策要求等因素難以維持,原住民外出務工的現象普遍。村莊自身空間場所缺乏整治和營造,空間破敗消極、配套設施不足的問題也比較突出。
因此,在場所構建方面,重點是聚焦空間再造,依托水鄉空間更新植入產業,激發水鄉活力。但如果完全以服務外來人口為主來構建產業空間,又常常會面臨流量不足、運營困難的問題,使這種改造模式成為一種展示性的舞臺式景觀。
基于前面對于場地和場所層面的思考,提出以回歸人本初心為重點的3.0版本的場景營造思路。通過引入新技術手段和新發展模式,解決傳統水鄉空間中本土居民未來生活的切實所需。這樣水鄉就不再僅僅是記憶中的一抹鄉愁,而是惠及更多居民未來生活方式的體現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空間載體。
就此,項目組提出了融貫場地、場所、場景的設計策略,以營造未來場景為核心,以留住水鄉基因、聚焦空間再造和回歸人本初心為價值導向,從生態、文化、產業、風貌、民生、治理六個維度進行系統化構建。注重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過水鄉空間更新微實踐,實現未來生活方式的落地生根。
圖3
3 未來場景與更新微實踐
3.1 未來+生態維度
重點梳理水鄉脈絡,通過整理水系網絡構建生態空間的拓展骨架。在衢州嚴村(圖4),結合兩條水系匯入衢江、水口種植樟樹的地域性生態景觀格局,將其作為未來生態發展的基礎。構建以濱江生態客廳為核心、以濱江和兩條沿溪水脈為骨架,串聯水林田居的生態空間結構。注重發揮濱水空間的綜合效益,充分發揮景觀體驗價值。在具體的濱水空間改造中,將水鄉特色的休閑生活方式植入其中,在整治坡岸和植被的同時,塑造近水、親水和戲水的多樣化水環境場景。
圖4
在微實踐中,對嚴村濱水區域原有的裸土地面進行了重點生態修復、塑造開敞型生態空間,實現與濱江地區之間的視線通透和人流導引,同時也可作為本村居民和外來游客共享的休閑露營地和村莊集會的活動場地。
圖5
3.2 未來+文化維度
深入挖掘水鄉文化,彰顯傳統水鄉文脈和鄉愁氣質,并注重與現代文化形式緊密結合,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生。在衢州嚴村,項目組提出“一個生態文化客廳”、“一條歷史文化路線”和“一片現代文化街區”的文化空間脈絡。在宗祠廣場的改造設計中,將嚴氏祖先嚴子陵文化和嚴氏宗族文化融入其中,實現文化要素的外顯,提升家族文化的認同感。
圖6
在村莊內部空間更新中,依托村內手工匠人的木工作坊,形成創意文化體驗區域,與傳統村居、塘池水景、廣場公共空間相結合,串聯形成完整的文化體驗線路,讓歷史文化和創意文化有機交融。
在微實踐中,利用文化體驗線路周邊的空置房屋進行改造,作為品牌文化設施植入,以此帶動周邊業態的更新發展。充分挖掘嚴村國家級非遺戲曲“西安高腔”的品牌價值,將非遺展示和體驗與片區整體功能更新進行統籌,未來將會帶動文化展示、文化體驗、文化消費等相關業態的發展。
圖7
3.3 未來+產業維度
聚能水鄉經濟,圍繞水鄉特色物產和生活方式,塑造水鄉體驗、實現共同富裕(圖8)。在益陽黃家湖,對原有村莊規模進行空間置換和設施增補,主打洞庭水鄉的慢生活,將水鄉游樂、文化體驗、活力鄉創、田園康養等內容組成完整的產業空間體驗鏈條。在衢州嚴村充分利用村莊周邊的林田塘池資源,將水鄉魚鮮、燒烤、露營等野奢生活方式引入其中進行整體塑造,打造新的業態形式,實現產業空間與鄉野大地的結合。通過現狀既有的工業和居住建筑進行功能更新,植入可移動和可變式的設施盒子,豐富產業空間內容。圖九是對現狀既有建筑改造的設想,從外觀到內部功能、周邊場地和設施進行整體化設計,為未來植入新的業態奠定基礎。
圖8
圖9
在微實踐中,對嚴村濱江區域進行改造設計。原有的沿江界面是市政用地的圍墻,缺乏濱江停留和體驗空間。通過增設一到兩層的服務設施,在遮擋不利景觀的同時,又提供多樣化的立體濱江游覽體驗,從而實現濱江景觀資源向產業空間資源的轉化。
圖10
3.4 未來+風貌維度
傳續水鄉風貌,分類型塑造水鄉氣質。圖11是嚴村東片區的風貌設計,將地區性的建筑風格、水鄉的風貌氣韻和水林田池的自然要素特征相結合,在延續古村落風貌的基礎上實現風貌的傳承創新。
圖11
項目組在七都鎮的風貌整治中提出了“固本色、齊風貌、優特色”三種風貌提升策略,對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和色彩進行相應規范,形成傳統再現型、風貌延續型和協調創新型三種典型風貌形式,實現了較好的實施引導效果。在個體的建筑風貌整治中,注重延續地區風貌特征,突出水鄉的特質和要素。
3.5 未來+民生維度
注重改善水鄉生活條件,高效利用既有的空間資源增補公共服務設施。尤其是在村莊青壯年人口流失的情況下,關注一老一小的日常生活所需。圖13是嚴村水口廟前廣場改造,通過空間設計優化場地高差銜接,同時對景觀植被進行設計組織。在改造完成后,環境品質得到了比較顯著的提升,目前這里也自發成為了廣場舞的活動場地。在嚴村東片區入口區域,結合入口門戶區域整體設計,增設兒童游樂場地,既滿足本村小朋友游玩需求,又能為外來游客提供兒童友好場所(圖14)。在村莊內部也對雜亂、破敗的空間角落進行改造提升。比如利用廢棄房屋改造成為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增設室外展陳和休憩空間等,從小事做起,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圖12
圖13
圖14
3.6 未來+治理維度
深化水鄉治理模式,發揮規劃-建設-治理作用。在空間布局方面,應用數字化技術完善終端設施布局,暢通治理信息渠道,提升村莊的治理水平。在村莊東片區,規劃布局數字大腦、數字門戶展示區和數字管理示范片區,既為本村居民提供日常辦事,包括公共服務預約等一系列功能,又能充分向外來游客展示未來鄉村數字化水平。
圖15
在微實踐中,項目組對既有建筑物進行智能化改造,在適當區域植入智能設施盒子,提升智能化服務覆蓋水平,形成可視化場景。在村莊內部,結合村莊條塊化治理模式,把村莊的村內辦事點和小微空間進行聯動改造設計,成為村小組議事廣場。在周邊墻壁上以家風家訓、鄉規民約的形式展示村莊治理的成果。
圖16
4 幾點思考
第一是內涵上。未來鄉村是以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具有發揮村民、政府、社會三者之力,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應用數字化互聯技術等幾大內涵特征的有機整體。
第二是內容上。未來鄉村規劃建設的重心從鄉村空間轉變到村民生活,以生活場景營造為核心,營造具備高美學水準的村域空間,打造匹配鄉村規劃的特色方案、培育具有鄉村認同感的新型村民、策劃精準高效的運營方案。
第三是手段上。以城市設計作為技術統籌平臺,貫穿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參與投運維一體化治理全環節,全面提升鄉村生態宜居的水平,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文章來源:規劃中國 韓靖北
上一篇:塑造公共性:空間營造如何消減城市鄰避效應——基于G市廁所革命三年行動的分析 | 下一篇:整體創造更具自然與文化價值的國土空間 |